一项技术的真正成长总是从他面向市场的那一刻开始,iBeacon也不例外。
2013年9月,苹果公司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中推出了iBeacon开发标准,结合配备低功耗蓝牙通信技术(BLE)的基站,向周边推送自己的ID,接收到ID的软件会根据该ID去触发一些资讯的推送,这种通过自建信号区进行信息触发的方式开始引起世界科技爱好者的注意,同期国内也开始了iBeacon的应用探索。2015年1月,“微信摇一摇周边”开启自助申请入口的测试,这项基于低功耗蓝牙技术的o2o服务开启了连接之旅,依托于iBeacon的互动营销正式点燃。2016年国内首个基于蓝牙的室内定位开放平台智石BrightBeacon亮相,通过低功耗蓝牙实现定位的模式逐渐打开国内室内位置服务市场,至此iBeacon正式走上了精准位置感知之路。这构成了iBeacon四年来的重要发展节点。
iBeacon出现伊始,它的两种用途已经被科技界基本确定。其一,基站通过广播自己独特的ID(UUID),来唤醒打开蓝牙的手机中使用iBeacon的软件,完成特定消息的推送。其二,在多个设备的拓扑结构下根据三角定位原理,通过信号强度值(RSSI)映射出来的距离完成对位置坐标的测定。但iBeacon协议只支持ios7.0和android4.3以上的操作系统且智能手机需配备Bluetooth 4.0,这在当时直接淘汰了一大批机器,没有运行环境的支持,看似迎接春天的iBeacon刚生下来就被置入后宫。不可否认的是,依仗着低成本、功耗低、易部署、续航能力强以及定位精度高等先天优势,iBeacon也在蓄势待发,只是时机未到。
虽然现实环境不尽如人意,但是充满好奇心的iBeacon爱好者并没有放弃对新生事物的探索。“我们当时经常和一些对iBeacon感兴趣的开发者交流学习,还专门设立了iBeacon论坛,从对iBeacon协议的研究到自主研发出Beacon硬件这个过程我们经历了将近半年,我们团队也从重庆迁了一批主力去深圳进行硬件研发,过程很辛苦但也收获了不少成果。”智石科技CEO阮瀛说。这期间,iBeacon爱好者开始针对一些app做了基于位置推送优惠券的尝试,但囿于这些app的用户规模较小,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并不顺利。
直到2015年,微信为了加速实现o2o闭环,开放了“摇周边”功能。摇周边以iBeacon基站为触发机关,支持线下商户向周边用户提供个性化营销、互动及信息推荐等服务,旨在为线下商户提供近距离连接用户的能力。在微信这一超级客户端的支持下以及手机操作系统的更迭中,iBeacon在市场上顿时红得发紫,以至于人们都忘了它还有实现室内定位的潜质。提供互动营销技术服务的公司大量涌现,有的希望先通过这一模式积累资本,为发展低功耗室内定位打基础,而有的仅仅止于借此契机大捞一笔。这场“摇钱”游戏持续了一年才开始冷却,当消费者和商户对摇一摇的狂热渐渐回落时,一大批iBeacon服务商只能向市场中这只“看不见得手”低头,于是抽离的抽离,解散的解散,能继续挖掘iBeacon价值的寥寥无几,而最早研究iBeacon的智石科技相信,实现精准定位才是这项技术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因为iBeacon的出发点是‘位置’,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就带着定位的基因,在所有实现室内定位的技术中,iBeacon以低功耗、成本低、精度高,尤其和手机、手环能达到非常好的交互这些优势成为最适合推广的室内定位技术之一。在主推互动营销的那个时期,我们的技术团队已经在内测室内定位平台,优化定位算法,研发配置管理工具。2015年的时候我们国内首发了CloudBeacon这款蓝牙网关,这对我们之后研发的基于穿戴式设备实现数据采集和定位追踪的地理围栏系统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阮瀛聊到。在iBeacon用于室内定位的过程中,有一些开发者对此发表了唱衰的论调,比如“室内定位导航必要性不强”“用户没有打开蓝牙的习惯”等。其实,必要性强与否取决于场景对智能化的重视程度,有需求的场景永远不会觉得它多此一举;另外,用户在享受一项服务时,肯定是需要作出一定的“让步”,比如不去主动打开WiFi就无法享用无线网络、不打开GPS就无法享用室外导航服务。
室内定位开放平台BrightBeacon出现后,通过穿戴式设备甚至嵌入式模块来实现对人员和资产的定位追踪以及安全预警开拓了室内定位的新模式。“我们目前在室内定位导航方面已经联合万达飞凡为多家万达广场铺设了精准位置感知系统,同时我们也为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多种场景构建了用于安全看护的“地理围栏”。”阮瀛介绍说。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始于互动营销,忠于位置感知,iBeacon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成长。身为科技人,保持对新技术的乐观是我们应有的态度,iBeacon的存在让室内定位领域多了一种更好的选择,BrightBeacon定位平台也将推进精准位置感知的发展,释放iBeacon技术的应用价值。
转自北京时间